2025-11-09 15:34:04
凌晨三點的便利店,暖柜里永遠溫著幾瓶紅棗枸杞茶。不調不規這個場景總讓我想起大學室友小林——她總在經期第一天臉色煞白地蜷縮在床上,調理卻固執地拒絕布洛芬,律吃理認為"西藥治標不治本"。什調直到某次痛到休克送醫,月經姨媽醫生看著她的不調不規血常規報告直搖頭:"血紅蛋白都掉到80了,你這些年喝的調理紅糖水是兌了色素的自來水嗎?"
我們這代女性似乎集體患上了"食療依賴癥"。打開任何經期調理攻略,律吃理首頁必然飄著烏雞湯、什調阿膠糕和五紅粥的月經姨媽圖片,配文清一色寫著"老祖宗的不調不規智慧"。但去年拜訪一位從業三十年的調理老中醫時,他捻著胡須說的律吃理話耐人尋味:"現在小姑娘的月經問題,十個里有八個是什調餓出來的。"


這話聽著刺耳,卻戳破了當代飲食神話的泡沫。我見過堅持三年"經期排毒餐"最終停經的瑜伽教練,也遇到過每天喝兩升紅豆薏米水反而加重水腫的銀行職員。最吊詭的是某位素食博主,她推崇的"生機飲食法"導致BMI跌到16.5,評論區卻擠滿求食譜的粉絲,沒人注意她視頻里逐漸消失的生理期記錄。

食物當然能調節內分泌,但這個時代更需要的是祛魅。那些被捧上神壇的"調理圣品",本質上不過是營養素的載體。豬肝補鐵的效率不及一片琥珀酸亞鐵,黑芝麻的植物雌激素含量還比不上半塊豆腐。有個頗具諷刺意味的現象:越是把"宮寒""氣血不足"掛在嘴邊的女性,越容易陷入碳水恐懼癥——她們可以吞下十顆黑芝麻丸,卻對半碗米飯充滿罪惡感。
我母親那輩人相信月經是"污血",我們這代人又把它異化成"身體成績單"。有位營養師朋友說得精妙:"你們焦慮的不是月經本身,而是失控的人生。"當職場壓力、情感糾紛、身材焦慮都折算成克數壓在子宮上,再神奇的食療配方也不過是皇帝的新衣。
在首爾留學時認識的美容編輯蘇西給我看過她的"經期食譜日記",厚厚一本堪比化學實驗記錄。后來她扔掉本子開始規律吃食堂,反而周期穩定了。"原來身體需要的不是超級食物,"她在郵件里寫道,"而是停止被當作需要修理的機器。"
或許真正的調理始于放下對完美的執念。就像那個總給我帶自制姜棗茶的同事,有次加班到深夜,我們蹲在消防通道分食一盒泡面時她突然說:"你知道嗎?這包味精可能比我家祖傳的秘方更讓我舒服。"路燈照著她手腕上的淤青——前天抽血檢查多囊卵巢的針眼還在,但此刻熱湯升騰的蒸汽里,有種久違的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