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9 17:17:28
上周在咖啡館偶遇老同學小林,她神秘兮兮地壓低聲音:"我們準備做試管了。嬰兒圓房"我差點被咖啡嗆到——這對結婚才半年的無法小夫妻,體檢報告全是可去"未見異常"。她眨眨眼:"反正遲早要生,身體試管不如選個黃道吉日,正常做試還能定制星座呢。嬰兒圓房"

這讓我想起婦產科王醫生說的無法黑色幽默:"現在門診最健康的就是不孕不育科的病人。"確實,可去越來越多體檢指標完美的身體試管小夫妻,正浩浩蕩蕩加入試管嬰兒大軍。正常做試數據顯示,嬰兒圓房中國每年約有30萬例試管嬰兒誕生,無法其中相當比例的可去父母并非傳統意義上的"不孕不育"。
這些身體正常的準父母們,到底在圖什么?表面上看是為了"優生優育",但細究起來,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人生效率革命。我的朋友阿杰算過一筆賬:自然受孕平均需要6個月,而試管可以精確控制在取卵周期內完成。"時間就是金錢啊,萬一自然懷上處女座,孩子將來上學得多等一年。"他說這話時表情認真得可笑。
醫療技術的進步給了我們太多選擇的權利,卻也制造出新的焦慮。就像智能手機讓我們隨時在線反而失去了關機自由一樣,試管嬰兒技術把生育這個充滿隨機性的生命奇跡,變成了可編程的項目管理。我見過堅持要雙胞胎的職場女強人,也遇到過非要避開農歷七月生產的傳統家庭——這些在過去只能聽天由命的事情,現在都成了可以談判的選項。

但問題在于,當我們在生殖實驗室里挑選胚胎時,是否也在不自覺地進行著某種殘酷的達爾文主義實踐?某三甲醫院的胚胎師告訴我,現在平均每個周期會培養出5-8個優質胚胎,但最終只有1-2個能被選中。那些沒被植入的"完美胚胎",命運如何很少有人追問。
更吊詭的是,原本用于解決不孕難題的技術,正在制造新的"生育焦慮"。我認識不少女性,明明才二十八九歲,就擔心"卵子質量下降"而急著凍卵。社交媒體上充斥著"35歲前不做試管就晚了"的恐嚇性科普,讓本該自然的生育節奏變得兵荒馬亂。
說到底,當我們的身體明明可以完成最原始的生育使命時,卻偏要選擇最科技化的路徑,這何嘗不是現代人特有的荒誕?就像放著好好的雙腿不用,非要開著越野車去小區門口取快遞。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或許獲得了掌控感,卻也可能失去了生命本身應有的驚喜和敬畏。
記得有次在生殖中心等候區,看見一對夫婦捧著B超照片喜極而泣。他們經歷了7年求子之路,終于通過試管如愿以償。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試管嬰兒技術本應是給絕望者希望的火種,而不該成為焦慮者提前消費的奢侈品。當我們在技術加持下越來越會"生孩子"的時候,或許該偶爾停下來想想,我們是不是正在忘記怎么"做父母"。
(看著玻璃窗上凝結的水珠緩緩滑落)生命的降臨,本該像這樣自然而然地發生,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