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9 14:08:11
我永遠記得那個凌晨三點,朋友L在電話那頭近乎歇斯底里的副作聲音:"醫生說我的催產素水平不正常——可我感覺自己正常得很!"她剛結束一段五年的用催感情,卻發現自己無法對任何異性產生興趣。作用醫生輕描淡寫地建議她"補充點催產素",催產產素仿佛那不過是副作維生素片。
這讓我想起去年在巴塞羅那的用催神經科學年會上,一位研究員半開玩笑地說:"我們正在創造一代'化學依賴型戀人'。作用"當時全場哄笑,催產產素但現在想來,副作這句話里藏著毛骨悚然的用催真相。


催產素——這個被稱為"擁抱荷爾蒙"、作用"愛情分子"的催產產素神奇物質,早已從實驗室走向大眾文化。副作社交媒體上充斥著"如何自然提升催產素"的用催攻略,婚戀顧問把它包裝成維系感情的靈丹妙藥,甚至有些國家開始試驗用催產素噴霧治療婚姻危機。但鮮少有人提及,當我們在超市貨架般隨意取用這種神經肽時,究竟打開了怎樣的潘多拉魔盒?

最吊詭的是,催產素在強化親密關系的同時,也在制造排他性暴力。2017年蘇黎世大學那項著名實驗顯示,吸入催產素的受試者對"自己人"更慷慨,但對"外人"的攻擊性反而增強。這不正是所有極端主義的心理機制嗎?當我們用化學手段放大依戀時,是否也在喂養人性中最原始的部落意識?
我曾跟蹤采訪過三位長期使用催產素鼻噴劑的抑郁癥患者。其中兩位描述了一種令人不安的變化:他們確實更渴望肢體接觸了,但這種渴望帶著某種機械性的迫切,就像手機電量告急時尋找充電器的焦慮。其中一位說:"現在我擁抱妻子時,腦子里會閃過'這次接觸能維持多少單位催產素'的念頭。"當親密變成可量化的指標,我們是否正在解構愛情本身?
更隱蔽的風險在于醫療體系的濫用。在某三甲醫院婦產科,我看到近30%的順產產婦被常規注射催產素——盡管WHO明確建議僅在必要時使用。一位不愿具名的助產士透露:"現在年輕醫生把催產素當礦泉水電解質用。"這導致近年母嬰皮膚接觸黃金期哭鬧不止的新生兒比例顯著上升,而最新研究顯示,這可能與胎兒期過度暴露于外源性催產素有關。
或許我們應該重新理解那個著名的"田鼠實驗"。草原田鼠之所以形成終身伴侶,不僅因為催產素制造了愉悅感,更因為這種愉悅必須通過與特定對象的反復互動才能維持。而現在,我們試圖繞過艱難的情感建設,直接用化學捷徑抵達終點——這像極了用類固醇替代健身,得到的只能是虛假的肌肉。
下次當你聽到"催產素不足"的診斷時,不妨反問:我們是真的缺乏某種物質,還是在這個追求即時滿足的時代,已經失去了緩慢培育感情的能力?畢竟,沒有任何激素應該為人類情感的復雜性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