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9 14:08:19
《結腸炎:當身體開始用疼痛寫日記》
凌晨三點,結腸我又被那種熟悉的炎癥絞痛拽醒。衛生間冷白的狀判燈光下,我盯著瓷磚縫隙發呆——這已經是斷結本周第三次了。醫生在病歷本上潦草地寫下"結腸炎"時,腸炎鋼筆尖劃破了紙張,結腸像極了我腸道里那些看不見的炎癥裂痕。


1. 疼痛的狀判語言系統
醫學教材把癥狀羅列得如同超市清單:腹瀉、便血、斷結腹脹...但真正經歷過的腸炎人才知道,結腸炎最詭詐的結腸地方在于它的"擬態能力"。去年春天我以為只是炎癥吃壞了海鮮,直到馬桶里浮現出類似咖啡渣的狀判深紅色沉淀物;上個月以為是工作壓力導致的失眠,后來才明白是斷結腸道痙攣在深夜準時打卡。

有位病友說她的腸炎疼痛"像有人用鈍剪刀剪橡皮筋",這個精準到可怕的比喻讓我恍然大悟——或許內臟的痛覺本就該用非理性方式描述。就像普魯斯特用瑪德琳蛋糕觸發記憶,結腸炎患者往往通過特定食物建立疼痛坐標系:對我來說是冰美式,對隔壁床大爺則是半顆水煮蛋。
2. 炎癥的哲學時刻
在候診室翻雜志時看到句話:"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大腦"。這解釋了很多事:為什么考前總會腹瀉?為什么失戀后腸胃先于眼淚崩潰?我們的結腸根本就是條情緒錄音帶,用黏液和蠕動記錄所有未被消化的情緒。
有次和中醫教授聊天,他突然說:"你們這代人得的其實是'時代炎'。"見我不解,他指著診室外刷短視頻的年輕人:"快節奏、高壓、外賣塑料盒...腸道不過是在替整個生活方式發炎。"這話聽著像詭辯,但當我發現公司茶水間三個同事抽屜里都藏著益生菌時,突然覺得那個老頭的診斷單應該復印給全社會。
3. 與細菌談判的藝術
現在的我學會了一些詭異的生活技巧:用保溫杯裝粥假裝拿鐵應付同事聚餐,在旅行箱夾層藏應急用的蒙脫石散,甚至開發出"疼痛分級應對表"——三級以下聽白噪音緩解,五級就得上熱水袋加蜷縮體位。
最諷刺的是,這場持久戰反而讓我重新學會了"慢"。開始觀察食物標簽上的添加劑列表,發現樓下菜市場七點前的芹菜帶著露水,甚至和總點同一家外賣的寫字樓保安成了病友。某天清晨蹲在陽臺看盆栽,突然意識到結腸可能是個過分負責的哨兵,它用疼痛吹哨,只是為了讓主人停下踐踏自己的腳步。
(此刻右下腹又傳來熟悉的抽動,像是抗議我把它寫成文章。你看,連標點符號都要和疼痛頻率保持同步——這大概就是所謂"帶病生存"的文學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