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9 14:13:27
我至今記得河北保定那個霧氣蒙蒙的清晨。巷子盡頭的用驢養老張頭正用一把豁了口的鐵刀分解驢肉,刀刃與骨頭碰撞發出沉悶的功效聲響。"現在的作用值年輕人啊,"他吐掉嘴里的及營煙頭,"都以為阿膠是驢肉天上掉下來的。"這句話像把鈍刀子,效作在我心里割開一道口子——我們正活在一個荒誕的用驢養時代:超市貨架上擺滿驢皮熬制的保健品,卻鮮少有人見過活驢。功效
地方志里記載著光緒年間滄州的驢肉宴,要用三歲口的驢肉黑驢,取肋排肉以梨木慢煨。效作如今美食博主們卻熱衷于比較哪家真空包裝的用驢養驢肉火燒更"正宗",這場景頗有些后現代的滑稽。我采訪過一位從業三十年的老獸醫,他說現代養殖場的驢早就不是當年的驢了——為了縮短生長周期,雜交品種的肌肉纖維結構都變了樣。


有個吊詭的現象:越是宣稱"大補"的食物,越容易陷入資源危機。穿山甲如此,魚翅如此,驢肉亦如此。山東某地的餐飲協會曾做過實驗,把馬肉和驢肉混在一起做成拼盤,結果十位自稱"老饕"的食客中,有六人根本分辨不出差異。這讓我想起明代《食物本草》里那句耐人尋味的提醒:"驢之效力,半在想象。"

某次在醫藥論壇聽到個有趣的說法:當代人對驢肉的追捧,本質上是場集體心理治療。當白領們就著拿鐵吞下驢肉膠囊時,他們購買的其實是"逃離現代性"的幻覺。北京協和醫院去年公布的數據顯示,同等重量下,驢肉的蛋白質含量確實比牛肉高約12%,但這個差距遠不如價格差距來得驚人——在某些精品超市,兩者的價差能達到300%。
更值得玩味的是微量元素崇拜。商家總愛強調驢肉富含硒和硫胺素,卻從不提及這些營養素完全可以通過便宜的雞蛋和燕麥獲取。我認識的一位營養師有個絕妙的比喻:"這就好比坐火箭去隔壁街區買醬油——理論上確實更快。"
農業農村部的統計數字觸目驚心:中國驢存欄量以每年6%的速度遞減。在河南某傳統驢肉加工區,老師傅們開始用牛肉混合卡拉膠模擬驢肉口感。某種程度上,我們正在見證一場溫和的物種替代——就像塑料花取代了真花,電子寵物取代了活體動物。
去年在陜北見到的一幕令我震撼:整個村莊最后五頭驢被裝上卡車時,老人們蹲在土墻根下默默抽煙。這些曾經拉著石磨碾辣椒的牲口,最終會成為上海某高檔餐廳的"秘制火燒"。當我們談論驢肉的"功效"時,是否也該算算文化記憶的流失成本?
或許該重新理解《齊民要術》里那句話:"驢者,農之家寶也。"在這個外賣軟件能送來任何食物的時代,真正的奢侈可能不再是某種特定的肉類,而是知道盤中餐從何處來的那份篤定。下次撕開真空包裝時,不妨想想:我們吃下去的究竟是營養,還是一個正在消逝的農耕文明的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