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9 13:10:54
凌晨三點,值班室的嬰兒電話突然響起。電話那頭是疼試32歲的林女士——我的第七位試管嬰兒患者,她正在經歷促排卵針的管嬰第三天。"醫生,兒疼這針...比我想象的女性疼多了",她聲音里帶著顫抖,試管"網上不是嬰兒說就像蚊子叮一下嗎?"
我握緊了聽筒,喉頭突然發緊。疼試作為生殖中心的管嬰"老司機",這個問題我聽過太多次,兒疼但每次回答時,女性心里那根刺還是試管會隱隱作痛。


說實話,整個試管流程就像一場精心設計的疼試疼痛魔術秀。醫生們像魔術師一樣,用"輕微不適"、"可以忍受"這樣的詞把針頭、取卵鉗悄悄藏進語言的袖口。上周我給實習生培訓時還在說:"對患者要強調成功率,淡化副作用。"這話剛出口,我自己都愣了一下——從什么時候開始,我也成了這個共謀體系的一員?

記得2018年參加國際生殖會議時,以色列同行的一句話讓我如坐針氈:"我們給希望標價時,是否也該明碼標價痛苦?"當時會場鴉雀無聲。是啊,那些躺在取卵床上的女性,她們咬著的嘴唇、攥白的指節,在統計報表里永遠只是一個小小的"并發癥發生率"數字。
讓我們拋開那些醫學套話。促排針的疼痛因人而異,但絕對不止"蚊子叮咬"那么簡單。我見過脂肪層較薄的患者,注射后皮下出血形成大片淤青;也遇到過對藥物敏感的人,每天打針前要做半小時心理建設。而取卵手術——即便在全麻下進行——術后那種盆腔墜脹感,常讓女性形容"像是被掏空了的魚"。
最諷刺的是,這些肉體疼痛在心理煎熬面前往往相形見絀。上個月復診的王女士,第三次移植失敗后哭著問我:"醫生,為什么別人打針都不喊疼?是不是我太嬌氣了才不成功?"那一刻我真想撕掉所有"試管嬰兒輕松無憂"的宣傳海報。
在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我們無形中塑造了一種奇怪的價值觀:能忍痛的才是"合格"的患者。診室里經常聽到這樣的對話:"上次取卵沒打麻藥吧?真勇敢!""這次移植完第二天就上班了?太堅強了!"
這讓我想起去年那個偷偷在消防通道哭的公務員。她因為怕請假影響晉升,硬是忍著腹水上班,直到暈倒在會議室。后來她在病歷本扉頁寫下一行小字:"求子路上,原來允許自己喊疼也需要勇氣。"
也許該坦白了。每次給患者解釋治療風險時,我都在進行某種程度上的自我欺騙。那些印刷體告知書上的"1-3%發生率",背后是一個個具體的人在深夜獨自吞咽的止痛片。上周三下午,當我第101次說出"這個階段很快會過去"時,新來的護士突然抬頭看了我一眼——她眼神里的質疑讓我第一次感到心虛。
現在我會主動告訴患者:疼是正常的,害怕是合理的。如果重來一次,我想對開頭那位林女士說:"是的,會疼。但你不必為此道歉,更不必獨自忍耐。我們的工作不僅是制造胚胎,更是陪伴每個勇敢的靈魂穿越這場疼痛的暴風雨。"
(寫完這篇文章后,我決定下周開始在診室準備一個疼痛評分卡。至少,讓那些說不出口的痛有個安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