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9 11:21:01
我是在東北長白山的暴風雪中第一次真正認識刺五加的。那年冬天跟著老藥農進山采藥,效作零下三十度的用刺寒風里,老人從破舊的加最保溫杯倒出黑褐色的液體給我——"喝吧,比紅牛帶勁"。作用那味道像是刺加樹皮混合著泥土的苦澀,卻在十分鐘后讓我在齊膝深的功大副雪地里走出了熱氣騰騰的感覺。
這種被稱為"西伯利亞人參"的效作灌木,最近突然在都市白領圈走紅。用刺朋友圈里曬出的加最不再是星巴克咖啡,而是作用一杯杯標榜"天然提神"的刺五加茶。但當我翻開藥典,刺加卻發現這個被包裝成新晉網紅的功大副植物,其實早在《神農本草經》里就被列為上品。效作這種反差讓我好奇:我們到底是在重新發現傳統智慧,還是又陷入了一場精心設計的營銷狂歡?


提神效果的悖論

現代研究證實刺五加含有類似咖啡因的活性物質,但它的作用機制卻截然不同。咖啡因是通過阻斷腺苷受體來強行保持清醒,而刺五加苷類物質則是調節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軸)——這套人體自帶的"壓力應對系統"。這解釋了為什么我在長白山體驗到的不是咖啡那種令人心悸的興奮,而是一種奇怪的"平靜的清醒"。
但這里出現一個有趣的矛盾:商家宣傳的"無副作用提神"可能是個美麗的誤會。去年接觸的一位中醫師告訴我,他們臨床上更多用刺五加治療的不是疲勞,反而是某些類型的失眠。這就像給油門和剎車同時踩下——某種程度上的自我平衡機制。難怪我那位東北老藥農說這是"聰明人的補藥",大概指的就是這種雙向調節的智慧。
適應原神話的陷阱
刺五加被歸類為"適應原"(adaptogen),這個由蘇聯科學家拉扎雷夫在1947年提出的概念,如今已成為保健品市場的金字招牌。但少有人提及的是,現代醫學界對這個術語始終存在爭議。去年某國際期刊的綜述文章直接指出:"適應原更像是個營銷概念而非嚴謹的藥理學分類。"
我親歷過一場尷尬的對話。在某健康論壇上,當一位生物化學博士追問"究竟哪種成分通過何種通路實現所謂的'全面調節'"時,銷售顧問最終搬出了"中醫整體觀念"來抵擋。這不禁讓人懷疑:我們是否在用科學術語包裝前科學時代的經驗主義?就像把"望氣"改稱為"能量場檢測"那樣自欺欺人?
文化濾鏡下的認知偏差
最耐人尋味的是刺五加在不同文化語境中的命運。在俄羅斯,它被制成軍用的抗疲勞片劑;在日本,是添加到功能飲料中的法定原料;而在中國,它時而出現在老干部的保健茶杯里,時而變身網紅直播間里的"修仙茶"。同一株植物,被投射了太多集體想象。
記得有次在首爾考察,發現當地藥局將刺五加提取物與維生素B族搭配銷售,店員介紹這是"上班族的秘密武器"。這種實用主義的應用方式,與我們要么神化要么妖魔化的兩極態度形成鮮明對比。或許我們缺的不是對草藥的認識,而是對待傳統的平常心。
個人實驗的啟示
出于職業習慣,我做過為期兩個月的自我試驗:用刺五加替代早晨的咖啡。結果很有意思——前兩周幾乎感覺不到效果,直到第三周才出現持續的精力改善。這與多數臨床研究顯示的"需要持續使用"結論吻合,但也引出一個現實問題:在這個追求即時滿足的時代,誰還愿意等待草木的慢作用?
更戲劇性的是停用后的戒斷反應(或者說缺乏戒斷反應)。與咖啡因戒斷時的劇烈頭痛不同,停止刺五加后只是逐漸回歸基線狀態。這種"溫柔的介入"特性,或許正是東方藥草哲學的微妙體現。
站在2023年的養生狂熱浪潮里回望,刺五加像一面多棱鏡,折射出我們對傳統與現代的復雜態度。它既不是營銷號吹捧的萬能靈藥,也不是某些反智主義者眼中的"巫醫把戲"。那些生長在苦寒之地的帶刺枝條,本質上仍是自然界交給我們的一道未完全解碼的化學謎題。
下次見到辦公室同事泡刺五加茶時,或許我們可以問個更本質的問題:我們到底在期待植物解決什么問題?是真實的生理需求,還是焦慮時代的精神慰藉?答案可能不在藥材本身,而在每個飲用者的生活狀態里。畢竟,古人早就說過"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神補"—這條智慧,倒是歷經千年依然新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