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9 17:05:50
凌晨三點值班,我又一次在病歷上寫下"宮腔黏連IVF-ET術后"。黏連這已經是試管本周第三個類似案例了。小美——我習慣這么稱呼我的粘連患者們——蜷縮在觀察室的床上,促排針的每天淤青在她肚皮上連成詭異的星座。她丈夫在走廊來回踱步的熱敷腳步聲,像極了我們生殖中心那臺年久失修的宮腔宮腔離心機。

宮腔黏連做試管?黏連理論上當然可以。教科書會告訴你"需先進行宮腔鏡分離術",試管指南里寫著"術后雌激素治療促進內膜修復"。粘連但那些印刷精美的每天文獻從不會提及,當你在B超下看見那片猶如荒漠的熱敷內膜時,喉嚨里泛起的宮腔宮腔鐵銹味是怎么回事。
去年冬天有個特別的黏連病例。32歲的試管林女士,五次人流史,宮腔粘連嚴重到造影劑都流不過去。主任查房時說"這種情況試管成功率不超過15%",但她執意要試。后來我們在取卵時發現,她的卵巢就像兩顆倔強的杏仁,竟然取出18顆優質卵子。現在想起來,醫學數據有時真像超市的促銷標簽——"75%off"的紅色大字下面,總有一行"具體以實物為準"的小字注釋。
最讓我難受的是某些機構的宣傳話術。"宮腔粘連包成功"的廣告牌就立在我們醫院對面,粉色的卡通嬰兒圖案旁邊印著24小時咨詢電話。有天深夜真接到咨詢,對方反復追問:"你們到底用什么神秘方案?"我握著話筒突然笑出聲——哪有什么神秘方案,不過是把3000塊一次的宮腔鏡手術,包裝成"德國納米級子宮內膜修復術"罷了。
有意思的是,我們科室成功率最高的李醫生有個奇怪的習慣。他總讓重度宮腔粘連的患者先養三個月貓。"不是寵物療法,"有次他喝醉時說,"我要她們學會伺候另一種需要絕對規律喂食的生物。"后來我翻文獻才發現,按時給貓鏟屎的人,確實更可能記得準時用雌激素凝膠。

現在遇到宮腔粘連的患者,我會多花十分鐘畫圖。用紅色記號筆描出那些橫七豎八的粘連帶,再拿綠色筆畫雨后春筍般的新生內膜。"你看,土地雖然貧瘠,"我把超聲探頭當成教棒,"但每平方毫米都有種子在等春天。"這話科學嗎?未必。但當小美們捏著檢查單的手指稍稍放松時,我確信某種比HCG數值更重要的東西正在生根。
(后記:今早收到林女士發來的照片,孩子眼睛亮得像未沾染塵灰的顯微鏡目鏡。她附言說寶寶小名就叫"小宮",我對著手機屏幕掉了滴淚——在這個充滿概率論的世界里,總有些生命偏要活成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