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9 14:09:55
上個月閨蜜小聚,Linda突然壓低聲音問我:"你經期第二天會不會像打開了水龍頭?原多"她形容的那種感覺我太熟悉了——半夜三點被溫熱的潮涌驚醒,手忙腳亂沖進衛生間時,經量恍惚覺得自己像個失修的月經因月原因老舊管道。
我們都笑了,量多但笑容里藏著某種心照不宣的原多焦慮。在這個可以公開討論抑郁癥卻對月經羞于啟齒的經量時代,太多女性正在默默忍受著非常態的月經因月原因出血量,把"每個月總有那么幾天像兇殺現場"當作黑色幽默來消解不安。量多


婦科門診里最常聽見的原多對話總是以"醫生,我這樣算多嗎?經量"開始,以"個人體質不同"結束。月經因月原因醫學教材說80ml是量多分界線,可現實中誰會拿著量杯接血?原多我們判斷異常的標準往往來自更衣室里的竊竊私語:"你也會浸透夜用衛生巾嗎?""原來大家都要每小時換一次啊?"

這種集體性的認知混亂讓我想起去年參加的某女性科技論壇。當主講人展示各國月經教育材料時,日本用櫻花、德國用晴雨表、法國甚至用紅酒刻度來示意流量,唯獨沒有哪個國家教女孩們如何量化自己的出血。我們從小學習計算排卵期,卻沒人告訴我們如何識別危險信號。
三年前我的瑜伽老師艾米因嚴重貧血就醫,才發現子宮肌瘤已經長到網球大小。"醫生說那些血塊和腰酸都是提示,"她后來在工作室邊做嬰兒式邊說,"可我總以為痛經厲害才需要看醫生。"這種認知偏差絕非個例——2021年《婦女健康雜志》調查顯示,68%的女性會為劇烈腹痛求醫,但只有29%會單純因經量增多就診。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我們把月經異常自動歸因于"壓力大"或"最近沒睡好"。就像程序員習慣性重啟電腦來應對各種系統故障,現代女性也養成用紅棗枸杞"打補丁"的思維定勢。我的朋友蘇西,連續半年經血染紅床單后終于去做檢查,結果發現是凝血功能障礙。"我一直以為是三十歲以后的自然現象,"她在咖啡廳攪動著薄荷茶苦笑,"畢竟我媽說她當年也這樣。"
有意思的是,當我采訪婦科主任醫師王教授時,她提出個耐人尋味的觀點:"月經是女性身體的晴雨表,但現代人把它當成了下水道指示燈。"她解釋說,子宮內膜其實是個精密的內分泌器官,它的每次脫落都在傳遞信息:可能是激素波動,可能是免疫異常,甚至是代謝綜合征的前兆。
這讓我聯想到家里的智能水表——既能顯示即時流量,也能分析用水習慣。我們的身體何嘗不是?那些持續兩小時就浸滿衛生巾的經血,那些混著葡萄柚大小血塊的經期,都是身體在發送摩爾斯電碼。可惜多數時候,我們要么錯過解碼時機,要么干脆關掉了接收器。
改變或許可以從扔掉那些委婉語開始。當我們在辦公室說"特殊時期",在超市把衛生巾藏進黑色塑料袋,在電商平臺搜索"姨媽巾"而不是"衛生棉條"時,無形中強化了月經是種恥辱的潛意識。加拿大月經健康聯盟有項有趣的研究:能自然說出"月經"一詞的女性,主動尋求婦科幫助的比例高出47%。
下次當你發現經血滲透三層衣物時,不妨先放下那包紅糖。打開手機備忘錄記錄癥狀,拍下衛生巾照片(別驚訝,這是英國NHS建議的做法),然后像對待信用卡賬單異常那樣嚴肅對待這些數據。記住,正常月經應該像一位守時的客人——規律造訪,適度停留,不會每次來都搞得像水管爆裂。
畢竟,了解自己的身體從來不是過度反應,而是一種基本的生存智慧。在這個連智能手表都能預測經期的時代,我們或許該重拾那種原始而珍貴的本能——傾聽血液訴說故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