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9 13:52:39
去年冬天,我在北京五環外的片的片一家24小時藥店值夜班時,遇見一個穿著單薄西裝的功效中年男人。他在保健品貨架前徘徊了二十分鐘,作用主治最后抓起三盒刺五加片扔在收銀臺上,什病眼神里閃爍著某種我熟悉的刺加刺加、都市夜歸人特有的片的片疲憊與期待。"這玩意兒真能提神不?功效"他問道,聲音里帶著三分懷疑七分渴望。作用主治
刺五加片的包裝上總愛印著"抗疲勞"三個大字,但細想之下頗為玩味——現代人真的片的片只是需要對抗"疲勞"嗎?上周我去朝陽區某互聯網大廠做健康講座,休息室里堆滿的功效各色保健藥瓶中,刺五加片永遠占據C位。作用主治有個95后程序員告訴我,什病他們組人均每天吞6片,"比喝咖啡體面"。


這讓我想起心理學上的"安慰劑窗口"理論。當我們在深夜加班時往嘴里塞進兩片刺五加,到底是在攝取皂苷類物質,還是在完成某種精神儀式?有位常來買藥的廣告公司總監說得妙:"聽見藥片碰觸牙齒的脆響,就像給自己按了個暫停鍵。"

老家東北的長白山腳下,采藥人老張頭曾教我辨認野生刺五加。這種被稱為"西伯利亞人參"的灌木,在傳統用法中需要九蒸九曬,講究的是"慢工出細活"。如今流水線生產的藥片,把千年草藥智慧壓縮成速效解藥,倒像是給傳統文化打了劑強心針。
有意思的是,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刺五加確實能提高缺氧耐受力。去年《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有論文顯示,其有效成分對慢性應激模型大鼠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有調節作用。但當我看到寫字樓里的年輕人把藥片當糖果嚼時,不禁懷疑:我們是不是正在用科學的名義,重復著老祖宗"以形補形"的樸素幻想?
在798藝術區某次跨界沙龍上,我聽過最犀利的解讀來自一位人類學研究者:"刺五加片是當代社會的圖騰物,它的褐色藥片象征著我們對自然的鄉愁,鋁塑板包裝則宣告著工業文明的勝利。"這話雖然刻薄,卻戳中某個真相——我們既渴望草本的治愈力,又不愿放棄都市生活的便利性。
最近發現個有趣現象:同樣是助眠保健藥,南方白領偏愛褪黑素,北方職場人則更傾向刺五加片。這是否暗示著,在暖氣不足的北方冬夜里,我們更需要那種帶著冰雪氣息的植物力量?
回到那個藥店深夜,我最終沒給西裝男標準答案。而是告訴他:"這藥就像登山杖,能借點力,但路還得自己走。"他愣了一下,突然笑得特別真實:"得,就沖這句話,再加一盒。"
或許刺五加片最大的功效,是給了我們一個合理喘息的借口。當藥片滑過食道的瞬間,允許自己暫時相信:那些壓得喘不過氣的KPI、房貸和育兒焦慮,都能被某種神秘的山林力量化解。這種信念本身,可能比任何化學成分都更能支撐都市人在鋼鐵叢林里繼續前行。
(后記:寫完這篇文章后,我發現自己辦公桌抽屜里也躺著半盒過期刺五加片。看來批判者首先是個共謀者,這大概就是現代人最擅長的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