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9 14:09:11
上周三深夜,我的性陰閨蜜小林突然發來一條沒頭沒尾的微信:"你說...下面癢是不是天大的罪過?"屏幕這頭的我愣了一下——不是因為她突如其來的婦科問題,而是道炎的癥那個"罪過"二字。在這個把女性私密健康話題束之高閣的狀霉癥狀時代,連生理性的菌性瘙癢都被異化成某種道德缺陷。
霉菌性陰道炎最諷刺的陰道炎地方在于,它可能是霉菌最常見的婦科疾病之一(據統計75%女性一生中至少感染一次),卻依然被當作不可言說的性陰禁忌。教科書會告訴你典型癥狀:豆腐渣樣白帶、道炎的癥外陰灼熱感、狀霉癥狀性交痛...但這些冷冰冰的菌性醫學術語背后,是陰道炎無數女性在藥店柜臺前欲言又止的尷尬,是霉菌偷偷用搜索引擎時跳出的莆田系廣告,是性陰職場會議上如坐針氈卻要強裝鎮定的煎熬。


我記得大學室友阿紫有次發作時,道炎的癥硬是用指甲把大腿內側抓得血跡斑斑也不肯去校醫院。"萬一遇到男醫生呢?萬一被同學看見呢?"她咬著嘴唇的樣子至今讓我心碎。我們這一代人從小被教育月經要用黑色塑料袋遮掩,自然覺得任何下體不適都是見不得光的丑事。這種病恥感某種程度上比霉菌本身更難根治——當社會文化將正常生理現象妖魔化時,連求醫都成了需要勇氣的壯舉。

更吊詭的是醫療體系的雙標。同樣是微生物感染,感冒可以正大光明請假,腸胃炎能得到同事噓寒問暖。但當你因陰道炎坐立不安時,往往只能收獲意味深長的眼神和"注意衛生"的暗諷。某三甲醫院的婦科主任曾私下吐槽:"來看HPV的姑娘們十個里有八個要先聲明'我只有過一個男朋友'"——仿佛疾病的正當性與性道德掛鉤才是重點。
最近在豆瓣看到一個震撼的帖子,樓主詳細記錄了自己用酸奶調理菌群的失敗經歷。"我知道很蠢,"她寫道,"但當電視廣告天天暗示'洗洗更健康',而婦科診室門口的大媽總斜眼打量短裙女孩時,誰還愿意去面對那種審判?"這條獲得3萬點贊的留言,撕開了我們集體沉默下的荒誕邏輯:寧愿相信偏方也不信任現代醫學,因為前者至少不會給你貼道德標簽。
或許我們需要一場關于私處健康的"祛魅運動"。就像乳腺癌防治運動讓乳房從色情符號回歸為普通器官,霉菌性陰道炎也該被正視為如同口腔潰瘍般的平常事。下次當年輕女孩紅著臉支吾"那里不舒服"時,希望我們能像討論感冒一樣自然地回應:"哦,念珠菌啊?試試克霉唑栓,多喝無糖酸奶。"
畢竟,當一種疾病的社會成本主要來自人們的竊竊私語而非病理本身時,生病的或許不只是我們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