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9 16:24:33
那天凌晨三點,我被書架上突然跳動的常見常馬克杯驚醒。在黑暗中,還罕還罕我數著那持續了大概十二秒的災害災害輕微晃動——這是我在成都生活的第七年經歷的第三次有感地震。奇怪的地震地震是,當我打開手機查看震中信息時,常見常第一個念頭竟是還罕還罕:"哦,又是災害災害宜賓。"
這讓我想起去年在東京出差時的地震地震經歷。深夜居酒屋里,常見常當吊燈開始輕輕搖擺時,還罕還罕當地同事只是災害災害抬頭看了一眼,繼續討論著明天的地震地震會議安排。這種習以為常的常見常態度與我老家山西人對礦難新聞的反應驚人地相似——我們都知道它會發生,只是還罕還罕不確定下一次輪到誰。


從統計學的冰冷視角看,全球每年約發生500萬次地震,其中能造成破壞的約1000次。但數字永遠無法解釋為什么加州人能在推特上調侃"又來了個小搖晃",而同樣震級的地震在海地卻意味著數千條生命的消逝。這其中的差異,讓"常見"與"罕見"失去了絕對意義。

我曾在急診科見過一位從汶川轉來的老醫生。他說最可怕的不是地震本身,而是那種"明明知道它一定會來,卻永遠算不準何時降臨"的懸而未決感。這或許解釋了為什么日本民眾能夠近乎儀式般地參與防災演練,而某些地區的居民卻選擇性地忽視風險——面對不可控的恐懼,人類總會發展出各自荒誕的應對機制。
現代都市給我們制造了一種虛假的安全感。鋼筋混凝土森林中,我們習慣了電梯的平穩運行、地鐵的準時到站。當地殼突然提醒我們它的存在時,這種打斷日常秩序的暴力方式總顯得格外"不尋常"。但換個角度看,也許真正罕見的不是地震,而是我們對腳下這顆活躍行星的短暫平靜期。
最近在整理祖父的老照片時,我發現他那個年代的四川人會把"地動"當作茶余飯后的談資記錄下來。這種舉重若輕的態度,與現代都市人每次震后瘋狂刷新手機的行為形成有趣對比。我們獲得了即時預警的技術,卻似乎失去了與地球脈搏共處的智慧。
說到底,地震就像死亡一樣,統計學上的概率對個體而言毫無意義。當它發生時,對經歷者就是百分之百的存在。也許我們應該停止追問它是否常見,轉而思考:要如何在承認風險恒常存在的前提下,依然保持向前行走的勇氣?
畢竟,活火山上賞櫻花才是人類最動人的生存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