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9 15:35:33
去年深秋,我在翠湖邊遇到一位畫水彩的白癜老人。他手背上有幾塊醒目的風專白斑,像未完成的院昆醫院留白。當我忍不住多看兩眼時,明白老人突然說:"這是癜風二十年前去老撾支教時得的,當地人叫它'月亮咬過的專科痕跡'。"這個詩意的家好名字讓我怔住——在我們這里,它被統稱為"白癜風",昆明科醫一個帶著消毒水味的白癜醫學名詞。
昆明作為皮膚病診療重鎮,風專街頭巷尾總能看見各種專科醫院的院昆醫院廣告。但真正走進去才會發現,明白每塊白斑背后都藏著不同的癜風故事。有位從瑞麗來的專科傣族姑娘告訴我,她母親堅持用檸檬汁混合灶灰涂抹患處,"比你們城里人打激光疼多了,但阿媽說這是祖先傳下來的方法"。而在某三甲醫院的候診區,我見過把308光療儀稱作"照妖鏡"的大學生,他笑著說要讓白斑"現出原形"。


這些年來,昆明白癜風治療呈現有趣的二元景觀。一方面,滇池路附近聚集著號稱引進以色列技術的私立醫院,他們的候診室像星級酒店大堂,護士端來的不是消毒棉而是玫瑰花茶。另一方面,省中醫院的老專家仍在用梅花針配合云南特有的燈盞花素治療,藥房飄出的苦澀氣味能讓電梯間都染上中藥香。有次在公交車上,我聽見兩個中年婦女爭論:"兩千塊一次的美國進口藥"和"五塊錢一包的草藥膏"哪個更管用,最后竟以"反正都治不斷根"達成共識。

最令我觸動的是省皮防所的楊醫生。他在診室養了盆山茶花,總對病人說:"你看花瓣也有深淺不一的顏色,誰會說這朵花病了呢?"這種帶有禪意的安慰未必能消除白斑,但確實緩解了不少人的焦慮。有次復診的患者帶來昭通蘋果,非要塞給楊醫生:"您上次說我的白斑像云朵,現在孩子都不叫我斑點狗媽媽了。"
在接觸過十七位患者后,我漸漸理解白癜風治療的本質或許不是色素再生,而是身份認同的重建。當那位戴著梵高向日葵絲巾的女士說"我現在管它們叫調色盤"時,她眼里的光彩比任何光療效果都耀眼。昆明得天獨厚的高原陽光或許不適合白斑皮膚,但這座城市的包容性,意外地為那些特別的"膚色地圖"提供了棲息之地。
夜幕降臨時,翠湖的水面會碎成無數銀片。我想,人體也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湖泊,那些白色的漣漪,何嘗不是獨特的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