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9 05:49:10
《試管里的試管雙生花:當醫學奇跡遇上倫理困境》
上周三門診,遇到一對來做產檢的嬰兒夫婦。B超探頭剛滑過腹部,多胞丈夫就迫不及待地問:"醫生,胎試是管嬰雙胞胎嗎?"那種混合著期待與忐忑的眼神,讓我想起二十年前在婦產科輪轉時見過的兒多場景——只不過那時人們問的是"能保住一個嗎",而今卻變成了"能不能多來幾個"。胞胎


這大概就是率高試管嬰兒技術發展最吊詭的地方。我們最初只是試管想讓不孕不育的夫婦擁有一個健康的孩子,現在卻要面對"定制嬰兒數量"這種甜蜜的嬰兒煩惱。記得2018年參加生殖醫學年會時,多胞有位老教授半開玩笑地說:"現在的胎試試管技術就像自助餐廳,有些人連胚胎都要點雙份。管嬰"會場哄笑過后,兒多是胞胎長達半分鐘的沉默。

多胎妊娠的風險其實遠超常人想象。去年接診過一位懷三胞胎的準媽媽,孕28周就開始出現重度子癇前期。那天深夜搶救時,她拉著我的白大褂說:"醫生,我當時只想要兩個孩子作伴..."這話像根刺,至今扎在我心里。現代醫學確實能通過減胎術控制胎兒數量,但那些被減掉的胚胎算不算生命?這個問題我在醫學院從沒找到標準答案。
有意思的是,在中醫古籍里早就有"多子非福"的記載。《傅青主女科》里特別提到:"血氣一分則弱,再分則危"。用現在的話說,母體資源過度分配反而影響胎兒質量。我常跟患者打比方:子宮就像塊良田,種一株苗能結碩果,硬塞三四株,可能都長成歪瓜裂棗。
最近有個現象更值得玩味:某些私立醫院開始把"雙胞胎套餐"作為賣點。這讓我想起小區門口奶茶店的營銷話術——"第二杯半價"。當生育變成明碼標價的商品,那些躺在液氮罐里的胚胎,究竟算是生命的種子,還是待售的存貨?
或許我們都該停下來想想:醫學突破的邊界到底在哪里?是能做到就要去做,還是應該有所不為?就像我老師常說的:"會用手術刀不叫本事,知道什么時候不用才是真功夫。"下次再遇到患者追問"能懷雙胞胎嗎",我可能會反問:"您準備好同時愛兩個不完全相同的生命了嗎?"
(寫完最后這句,突然想起診室抽屜里那張泛黃的照片——1988年中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的出生證明。那時候我們眼里閃爍的,純粹是對生命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