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9 11:49:58
去年冬天,我在杭州河坊街的作用一家老字號藥房前,目睹了一場小型騷動。阿膠十幾個中老年人為了搶購當季新熬制的區別固元膏,差點把玻璃柜臺擠碎。固元膏的功效固元膏和糕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作用中國人對"進補"的阿膠狂熱,早已超越了養生本身,區別變成了一種近乎宗教式的固元膏的功效固元膏和糕集體儀式。
固元膏的作用配方其實簡單得近乎乏味——阿膠、黑芝麻、阿膠核桃仁、區別冰糖,固元膏的功效固元膏和糕再加上點黃酒。作用但就是阿膠這么幾樣尋常食材的組合,卻在營銷話術的包裝下變成了包治百病的"神仙膏"。我認識的一位阿姨,每年冬至要花半個月工資囤二十盒,像集郵一樣認真記錄每種"升級配方"的功效。有趣的是,當我問她具體感受到什么效果時,她支吾了半天只說出一句:"吃了心里踏實。"


這種"心理安慰劑效應"或許才是固元膏真正的魔力。在充斥著食品安全焦慮的時代,那些裝在青花瓷罐里、貼著繁體字標簽的黑色膏體,恰好滿足了都市人對"古法""純天然"的想象。我的中醫朋友常說,現在人吃固元膏就像往漏水的木桶里倒水——一邊熬夜刷手機到兩點,一邊指望一勺甜膩的膏方挽回健康,這本身就是個黑色幽默。

更吊詭的是固元膏的階級隱喻。好的阿膠要選東阿縣的,核桃得是云南野生薄皮的,芝麻必須現炒現磨——這些講究把簡單的食療變成了身份象征。去年某網紅推出的"輕奢版"固元膏,加入燕窩和藏紅花后價格飆升至每克18元,居然在名媛圈引發搶購潮。這讓我想起《紅樓夢》里秦可卿生病時吃的"棗泥餡山藥糕",本質上都是通過食物的稀缺性來確認社會地位。
不過話說回來,在嘲諷這些現象之前,我得承認自己抽屜里也躺著半盒固元膏。某個加班到凌晨三點的雨夜,當溫熱的黃酒香氣在舌尖化開時,那種被撫慰的感覺確實真實存在。也許我們需要的從來就不是固元膏本身的功效,而是在機械復制時代里,那一點帶著手工溫度的生活儀式感。就像我外婆常說的:"補的不是身子,是心。"
(寫完這段我下意識看了眼購物車里的"非遺傳承人手工固元膏",苦笑著點了刪除鍵。有些集體無意識,終究需要保持清醒的人來戳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