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9 18:02:19
上周回老家,看見隔壁王叔蹲在地頭直播賣紅薯。品好品好他操著濃重的賣里賣鄉音,笨拙地對著手機鏡頭展示剛挖出來的農民農產農民農產紫皮紅薯,評論區不斷跳出"包郵嗎?品好品好""有沒有農藥?"的提問。這場面讓我突然意識到,賣里賣我們正在經歷一場農產品流通的農民農產農民農產靜默革命——只是不知道這場革命,最終會革了誰的品好品好命。
小時候最期待的農民農產農民農產就是每周三的鄉村大集。天還沒亮,品好品好十里八鄉的賣里賣農民就趕著驢車來占位置。我總愛蹲在賣豆腐的農民農產農民農產老張頭攤子前,看他用銅錢般的品好品好薄木片劃開熱騰騰的豆花。那時買賣很簡單——他報個價,你還個價,最后往往以搭兩根蔥成交。這種充滿人情味的交易里藏著套精密算法:老張清楚知道李嬸家辦喜事要買三十斤,也記得上次多給了王婆半塊豆腐。


現在這些集市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消失。去年路過兒時常去的集市,發現三分之二的攤位變成了服裝尾貨和塑料玩具。幾個留守的老農蹲在角落,面前的蔬菜蔫得比他們的背影還佝僂。有意思的是,當我打開手機,同鎮的年輕人正在某電商平臺把同樣的蔬菜包裝成"深山有機菜",價格翻了三倍。

朋友的表弟大學畢業后回鄉做助農直播,有次喝多了跟我算賬:平臺抽成25%,快遞損耗15%,包裝成本10%,真正到農民手里的還不如當初販子上門收購的價格。"但有什么辦法呢?"他苦笑著晃手機,"現在連村口小賣部老板娘都學會拍短視頻了。"
這讓我想起城市里那些突然冒出來的"農夫市集"。上周在某個文創園參加的市集上,標價28元/斤的"古法種植花生"裝在粗麻布袋里,旁邊放著二維碼和檢測報告。而真正的種花生那位大爺,此刻可能正在某直播間里,為突破500觀看人數興奮不已。
父親常說起八十年代"跑單幫"的故事。那些走村串戶的販子雖然壓價,但會在暴雨前主動上門收菜,會墊錢給生病的人家,記得誰家孩子要交學費就多算幾毛錢。現在的算法推薦不會記得這些,它只計算轉化率和客單價。
有個現象很有趣:在各大平臺力推"產地直供"時,山東壽光的蔬菜經紀人反而生意更好了。因為他們能整合二十個村的產量對接超市,能預判下個月上海人突然想吃薺菜餛飩。這些被污名化的"中間商",某種程度上才是真正懂農業的人。
在浙江麗水見過個有趣的嘗試。當地合作社把閑置的糧站改造成線下體驗點,掃碼能看到每顆白菜的生長記錄,但交易必須面對面完成。負責人說:"我們要讓年輕人愿意來趕集,但不是來打卡,是來討價還價的。"
或許理想的狀態應該是:讓抖音成為展示窗口,讓集市變成體驗場所,讓那些精明的老販子轉型成供應鏈經理。就像我最近在縣城看到的場景——幾個年輕人開著改裝過的三輪車,車上是直播設備,車斗里裝著今早現摘的油麥菜,喇叭循環播放:"掃碼關注送小蔥,現買現稱少五毛。"
黃昏時又經過王叔的地頭,他正對著落日清點今天的訂單。"賣了87單,"他擦著汗說,"就是不知道明天平臺還給不給流量。"遠處傳來收廢品的吆喝聲,我突然覺得,那個搖著撥浪鼓走街串巷的貨郎,和今天這個困在算法里的老農,本質上都在玩同一場關于生存的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