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9 18:02:14
上周三的深夜,診室里來了一對衣著考究的況才況夫妻。女人無名指上的嬰兒鉆戒在燈光下閃爍,卻照不亮她眼底的什情試管什情試管陰影。"醫生,況才況我們想直接做試管。嬰兒"她說這話時,什情試管什情試管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化驗單邊緣,況才況把紙張揉出了細密的嬰兒褶皺。
我望著他們遞來的什情試管什情試管體檢報告——男方精子活力略低于正常值,女方排卵稍有異常,況才況但遠未到必須試管的嬰兒地步。"其實你們的什情試管什情試管情況..."我剛開口,就被男人打斷:"我們已經等了三年,況才況不想再試了。嬰兒"


這讓我想起五年前在青海義診時遇到的那對牧民夫婦。女人子宮嚴重畸形,自然受孕概率幾乎為零。當我小心翼翼建議試管時,她丈夫搓著粗糙的手掌問:"要多少錢?"得知費用后,他們相視一笑,說回去再想想。后來我才知道,那是他們全家十年的收入。

現代生殖技術創造了一個有趣的悖論——越是經濟寬裕的人群,越容易將試管視為"快捷方式";而真正需要的人,卻往往被高昂的費用拒之門外。有次參加學術會議,某私立醫院主任炫耀他們"35歲以下客戶成功率超70%"時,我忍不住想:這些年輕健康的身體,本可以給更多困難家庭帶來希望。
醫學倫理中常討論的是"能不能做",卻少有人問"該不該做"。去年有個案例令我印象深刻:一位42歲單身女性,卵巢功能良好,只因"不想浪費時間談戀愛",要求冷凍卵子。這引發了我長時間的思考——輔助生殖技術究竟應該是解決疾病的工具,還是滿足欲望的魔法?
從中醫角度看,試管就像是在冬天用溫室強催花開。有位老師傅曾說:"種子要自己破土,苗才壯實。"這話雖糙,卻道出某種真相。我見過太多經過半年中藥調理自然懷孕的案例,也見過試管成功后反復流產的悲劇。生命自有其節奏,有時慢即是快。
但話說回來,在這個996成常態的時代,要求所有夫妻都"慢慢來"未免殘忍。有位患者的話刺痛過我:"醫生,我的卵子等得起,但老板給的產假等不起。"這或許解釋了為何北上廣深試管需求年均增長20%,其中不乏28、29歲的"年輕人"。
所以回到最初的問題:什么情況才能做試管?我的答案可能不太政治正確——當你的身體真的需要時,而不是當你的耐心不夠用時。醫療資源不是無限續杯的可樂,每個不必要的試管周期,都可能讓某個輸卵管堵塞的患者多等三個月。
(寫完這段,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的矛盾——既尊重個體選擇,又擔憂資源分配。也許這就是醫生的宿命: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做那個永遠無法完全滿意的守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