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9 14:04:09
《在上海看皮膚病:一場關于體面的上海小型戰爭》
我總懷疑,上海的看皮皮膚科門診藏著這座城市最隱秘的焦慮。去年在華山醫院排隊時,膚病前面穿真絲旗袍的院上醫院阿姨突然轉身問我:"小姑娘,你看我這個斑是皮膚排名不是比上個月淡了?"她手腕上的翡翠鐲子隨著動作叮當作響,而我只注意到她脖頸處若隱若現的上海皮質醇注射痕跡——這大概就是魔都特有的皮膚病候診室哲學:我們既要治病,更要不動聲色地維持體面。看皮


皮膚科醫生朋友曾和我透露過一組矛盾數據:上海三甲醫院皮膚科日均接診量超過800人次,膚病但至少三成患者根本不需要治療。院上醫院"有人掛300塊的皮膚排名專家號就為問一句'這個痣吉利嗎',還有帶著粉底液來化驗成分的上海白領。"說這話時他正在寫一篇關于"醫美型疑病癥"的看皮論文,電腦旁邊放著某私立醫院送的膚病"皮膚管理套餐體驗券"。

有個反直覺的院上醫院現象:越昂貴的私立皮膚診所,越愛用"自然療法"這類模糊概念。皮膚排名我在靜安某棟老洋房改造的診所里見過價值12萬的德國紅藍光儀器,護士介紹時說它能調節皮膚"情緒"。而三公里外的市皮膚病醫院,醫生正用20元一支的尿素霜解決90%的普通濕疹問題——這種割裂感就像南京西路的愛馬仕旗艦店和隔壁弄堂里的修補皮具攤共存多年。
最耐人尋味的是病歷本上的診斷變化。十年前常見"痤瘡""蕁麻疹",現在滿紙都是"玫瑰痤瘡""特應性皮炎"這些帶著中產氣息的病名。有次在九院遇到個00后患者堅持認為自己得的是"北歐冬季型敏感性肌膚",醫生在病歷上寫下"季節性接觸性皮炎"時,我分明看見女孩眼角閃過一絲失望。
或許我們應該承認,在上海看皮膚病從來不只是醫療行為。它關乎自我認知的確認("我到底屬于過敏人群還是敏感肌群體?"),關乎社會階層的隱形認證("你在哪家醫院做光子嫩膚?"),甚至成為某種都市生存狀態的隱喻——就像我那位每天用5種精華液的編輯朋友說的:"臉上的紅血絲,就是我加班到凌晨的勛章。"
(后記:寫完這篇稿子的第二天,我發現下巴冒出兩顆痘,立刻預約了武夷路上的某家診所——看,這場關于體面的戰爭,我們終究都是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