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9 09:08:42
《上器械前的上器準備:一場被忽視的儀式感》
(以手術室護士長的第一人稱視角展開)


凌晨五點三十分,我總愛站在器械臺前發會兒呆。械前這個習慣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備上?大概是在三年前那臺肝移植手術之后——當主刀醫生突然喊出"4-0血管縫線"時,我突然意識到,器械前那些冰冷的準備金屬器具,其實會呼吸。上器

你或許覺得我在故弄玄虛。械前但見過上千臺手術的備上老護士都懂,器械準備從來不是器械前簡單的排列組合。去年帶教新來的準備實習生時,那個985畢業的上器高材生把持針器排得像儀仗隊般整齊,卻被巡回護士罵得狗血淋頭。械前"你以為在玩手術室連連看?備上"這話糙理不糙——真正的好器械護士,擺出來的器械前臺面應該像老茶客的茶盤,帶著某種難以言說的準備韻律。
最讓我著迷的是老一輩醫生的"摸器械"儀式。張主任每次術前都要閉著眼睛把血管鉗挨個摸一遍,他說能通過重量差異判斷彈簧張力。這聽起來像玄學對吧?但上個月急診剖宮產,正是他摸出某把卵圓鉗的關節比平時多轉了5度角,避免了大出血的可能。現代醫院推崇標準化流程,可有些經驗就像老中醫的脈診,數據永遠解釋不清。
現在的年輕醫生總抱怨我們太較真。他們不知道,2008年汶川地震時臨時手術帳篷里,沒有電動骨鉆就用老式手搖鉆,沒有吻合器就靠純手工縫合——那時候才明白,所謂"器械準備",本質是醫者對生命的敬畏具象化。我常對新護士說:"當你把拉鉤遞給主刀時,遞的不是不銹鋼,而是病人后半生的生活質量。"
最近引進的AI器械管理系統挺有意思,掃碼就能自動清點。但上周系統崩潰時,整個手術部亂成一團。這讓我想起老師傅說過的話:"機器記得住編號,記不住每把剪刀救過幾條命。"某種程度上,我們堅持的手工檢查就像某種抵抗,抵抗著醫療越來越像流水線的趨勢。
(突然插入短段落)你說這是守舊?也許吧。
明天又要帶教新的實習生了。我打算先讓他們做件事:把止血鉗浸在生理鹽水里,聽不同品牌發出的氣泡聲。這當然對手術毫無幫助,但能教會他們——有些準備,本就不該只為實用而存在。
(結尾留下開放式提問)所以你說,上器械前到底在準備什么?是器械,還是拿起器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