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9 15:09:06
那天在生殖中心候診區,我注意到一個有趣的嬰兒現象:幾乎每個來咨詢試管嬰兒的女士,第一個問題都是疼不疼試"疼不疼"。而坐在角落里的管嬰張姐——一位經歷過三次取卵的老病號——正用她布滿針眼的手臂給新手們展示著"勛章",臉上卻帶著奇怪的兒疼驕傲。這讓我突然意識到,不疼關于疼痛的女性討論,從來都不只是試管生理層面的。
針頭與尊嚴的嬰兒悖論


說實話,那些促排卵針確實會疼。疼不疼試每天往肚皮上扎針的管嬰感覺,就像在和自己的兒疼身體進行一場別扭的談判。但最令我驚訝的不疼是,很多女性反而對肉體疼痛表現出驚人的女性耐受——她們真正害怕的,是試管那種躺在手術臺上被醫療器械包圍時的"非人感"。有位患者形容取卵過程"像條被研究的魚",這種精神層面的刺痛往往持續得更久。

記得去年有個90后姑娘小唐,在注射黃體酮時和我閑聊:"醫生,你說奇怪不?我紋身時能忍著疼一聲不吭,可這小小的促排針卻讓我想哭。"后來我才明白,當醫療行為與生育渴望捆綁時,疼痛就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它既是代價,又像某種資格認證。
疼痛經濟學
在這個外賣都要計算配送費的時代,試管嬰兒的疼痛也被悄悄納入了成本核算。有趣的是,不同階層的女性對疼痛的定價截然不同。我見過企業女高管邊視頻會議邊自己打針,也見過全職太太因為丈夫一句"很疼嗎"就崩潰大哭。某種程度上,對疼痛的敏感度成了衡量社會支持的晴雨表。
更吊詭的是醫療體系對疼痛的"通貨膨脹"。十年前的患者覺得取卵疼得刻骨銘心,現在有了全麻技術,反而有人抱怨術后腹脹更難受。醫學在不斷抬高我們對無痛的期待值,就像智能手機慣壞了我們的耐心。
疼痛的幸存者偏差
所有成功媽媽回憶試管經歷時都會說:"其實也沒那么疼。"這話既真實又虛偽。就像分娩記憶會被多巴胺選擇性美化,試管成功的喜悅同樣會重構疼痛記憶。而那些中途放棄的、多次失敗的女性,她們的疼痛敘事往往消失在統計數據里。
上周復診時遇到兩年前放棄試管的李女士,她笑著說現在收養的孩子一樣可愛。但當她無意中看到護士推著胚胎培養箱經過時,右手還是不自覺地摸了摸腹部舊針孔——那里儲存著另一種可能的人生版本。
(寫完這些文字,我發現自己依然無法簡單回答"試管嬰兒疼不疼"。或許真正的問題是:我們準備好直面生育中那些無法被麻醉的疼痛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