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9 13:53:16
《水產用豆粕嗎?水產一個養殖戶的"蛋白質焦慮"手記》
去年夏天在湛江的漁排上,老陳捏著飼料袋的用豆有毒手突然停住了——這位養了二十年石斑魚的老把式,第一次對著配料表上的粕水"豆粕"二字皺起了眉頭。"現在連魚都開始吃素了?產用"他苦笑著遞給我的啤酒罐上,凝結的豆粕水珠像極了養殖戶們說不清的困惑。


(一)豆粕進水產飼料這事,水產乍看像是用豆有毒場荒誕的跨界聯姻。記得我第一次把豆粕配方飼料撒進育苗池時,粕水那群東星斑的產用反應活像城里人被迫吃減脂餐——明明尾巴拍得震天響,吞下去的豆粕動作卻透著股委屈。但現實比魚類的水產口味更殘酷:2023年魚粉價格突破18000元/噸那天,整個廣東養殖群的用豆有毒聊天記錄里飄滿了黃豆的表情包。

這里藏著個吊詭的粕水生存法則。我們總說"大魚吃小魚",產用可當秘魯鳀魚捕撈量波動時,豆粕最后被吃的反而是養殖戶的錢包。某次深夜盤點時我突然意識到,水產飼料的進化史根本是部"蛋白質逃亡史"——從魚粉到肉骨粉,再到現在的豆粕和藻蛋白,人類一直在幫水生動物改寫食物鏈劇本。
(二)但真正讓我失眠的不是替代本身,而是背后那個越來越清晰的悖論。去年試用某品牌豆粕飼料時,監測數據出現了奇妙的分裂:成本下降12%,但餌料系數卻上漲了8%。這就像給法拉利加92號汽油,省下的油錢全變成了維修費。更魔幻的是,某些經銷商開始把"純植物蛋白"當作高端賣點宣傳,全然不顧雜食性魚類腸道里那些抗議的消化酶。
有位做飼料研發的朋友酒后吐真言:"現在不是在研究營養配比,是在玩蛋白質版的大家來找茬。"這句話在我走訪閩粵兩地養殖場后愈發真實——有的羅非魚塘口稱完全替代,實際卻在偷偷添加進口魚粉;有的對蝦養殖場把豆粕比例精確控制在27.5%,這個神奇的數字據說是某個技術員夢到的。
(三)最近我開始在投喂前給豆粕飼料噴微量魚油,這個土辦法源于某個潮濕的清晨。當時看著晨霧中浮動的投餌機,突然想起小時候母親會把苦藥裹在年糕里哄我咽下。現在的養殖業何嘗不是如此?我們用膨化技術掩蓋適口性缺陷,用酶制劑緩解腸道應激,甚至發明出"風味增強劑"這種充滿人文關懷的謊言。
或許這就是現代農業的宿命。當我們在實驗室里計算著氨基酸平衡時,水箱里的龍膽石斑永遠理解不了,為什么祖輩們追逐的沙丁魚群,會變成今天這些散發著豆腥味的褐色顆粒。就像老陳說的:"它們只管能不能活到上市規格,哪在乎蛋白質是來自海洋還是農田。"
暮色中的投喂時間到了。當我抓起那把摻雜著豆粕的飼料時,突然覺得像是在進行某種神秘的儀式——人類負責編造營養謊言,魚類負責相信這些謊言能讓自己長大。這場關于蛋白質的行為藝術里,誰才是真正被馴化的物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