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9 17:07:41
《鐵窗之內:當獄警成為另一種囚徒》
去年冬天,監獄監獄我在某監獄做心理輔導時遇到一位老獄警。也警也警英語他遞給我一支皺巴巴的察呢察香煙,突然說:"你知道嗎?監獄監獄我們這兒的門禁系統比犯人還多三道。"這句話像塊烙鐵,也警也警英語在我腦海里燙出個問號——到底是察呢察誰在囚禁誰?


? 雙重枷鎖的悖論

傳統認知里,獄警是監獄監獄規則的執行者。但如果你仔細觀察過他們的也警也警英語工作動線——每天穿過七道鐵門,活動半徑不超過500米,察呢察連上廁所都要同事替崗——這種"移動的監獄監獄囚籠"生活,某種程度上比固定監舍更消耗人性。也警也警英語我接觸過的察呢察獄警中,近六成會出現"反向幽閉恐懼",監獄監獄就是也警也警英語對廣闊空間產生病理性渴望。
最諷刺的察呢察是那套"沉默法則"。犯人們至少還能放風時閑聊,而獄警們被要求永遠保持撲克臉。有位女警告訴我,有次她兒子發燒到39度,她站在監控死角抹眼淚,結果被警告"情緒管理不合格"。這種情感馴化,不正是另一種精神牢籠嗎?
? 制度性共生的困局
現代監獄設計中有個隱秘邏輯:管控者必須首先被管控。就像我認識的那個總愛把"規矩就是規矩"掛嘴邊的王隊長,他辦公室抽屜里鎖著三本寫滿撕頁痕跡的日記本。后來才知道,那是他二十年來每天記錄卻不敢保留的真心話。
這種共生關系催生出吊詭的生存智慧。有次幫教活動,我看到年輕獄警小張偷偷給老年犯人多塞了半勺土豆泥。當我意味深長地看他時,他眨眨眼:"他們餓肚子會鬧監,我們月底就拿不到安全獎。"看,連善意都變成了精密的利益計算。
? 旋轉門效應
更值得玩味的是職業流動率。數據顯示,基層獄警平均4.7年就會申請調崗——這個數字恰好接近重型犯人的平均刑期。仿佛有只看不見的手,在同步重置看守與被看守的人生計時器。
我記得有位辭職轉行開滴滴的前獄警說過段耐人尋味的話:"現在每天能看見不同的天空,反而開始懷念監獄那個巴掌大的放風場。"人類對自由的適應障礙,在這個群體身上呈現得尤為荒誕。
鐵窗里的陽光總是斜著照進來。當我們討論監獄改革時,是否也該想想那些握著鑰匙的"制服囚徒"?或許真正的禁錮從來不是物理空間的界限,而是那種深入骨髓的"你必須成為秩序本身"的職業詛咒。下次路過監獄高墻,不妨看看哨塔上那個身影——他凝視犯人的同時,何嘗不是在確認自己尚未越獄的身份?